
是在放上照片還是做了夢之後,才意識到這件事呢?
照片的標記是:「我愛的三個男孩,分別是四十幾多歲、十歲、四歲!」。照片中的人就是老公跟我的兩個兒子。
而這句話之後,我突然想到,我愛的男人,應該還有一個,那就是我的父親。
但說是應該,就隱含著背後交織的複雜情感。
然後半夜,我就夢見了父親。
確切的夢境,記不太得。但在一個特殊的象徵後,我夢見父親返家,實際上,好似也沒有真正看到他,只是夢中意識到他要回家,開始翻騰許多的情緒。
這是一個跟情緒有關的夢。
如果用療心卡,我會選出六張牌來說:「恐懼」、「冷漠」、「失落」跟「療癒」、「放下」、「愛」。
父親過世,也有十多年了。
父親的死因,是猝死。當時他在精神科住院治療中。
父親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,發病。從憂鬱症到燥鬱症,一路就在醫院、療養院、家裡來來去去。
於是,國中以後,我對父親的印象,是一個病人,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家人。
年輕的時候,對父親患病的狀態,是害怕跟悲傷的。
害怕他會做出奇怪的事情,無論是憂鬱時的自殘或是燥症時的自大。
深深的悲傷,是來自看到自己心中的倚靠,被疾病折磨到失去了生命的光彩。
所以,那樣的痛到最後,像是為了不再心碎,就穿起了冷漠的盔甲。
我必須保持一個距離,甚至不把他當作我的父親,才能夠,較安穩地靠近或活下去。
生命終會找到出路,當時的我在社工系的助人學習與信仰的支持下,一步一步,踏上自己的療癒之路。
這條路走了十多年,甚至結婚後,繼續在家族排列的學習中,一點一滴放下原生家庭的痛與傷。
現在的我,開展著獨特的助人工作,結了婚,生了三個孩子,可以感受好深好深的愛,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感謝。
常常,很想書寫這些過往的歷程,這是我熱愛心靈成長的起因,也正因為自己痛過,療癒過,真的相信也經驗到:人可以改變,痛苦可以化為祝福。所以,好想分享這麼多的可能跟好方法。
但,也因為跟自己的家人有關,還在世的如何看待這看似醜陋難堪的疤痕,便遲疑著。
且,一件事總是帶動著另一件事。十幾年的歲月,當時的自已與現在的自己,有那麼多的改變,如何一一說得明白。
不過,我相信,會有適當的時刻,會有適合的文字。
後記:
書寫著,感覺自己心輪的痛。
但這個痛跟當時,跟過去許多歷程都有所不同。
那是曾經存在,如今已經癒合的傷口。
像是看一部電影,傷痛處會自然地流淚,卻不是受害者的投射。
有一個很有趣的狀態是,寫不出來,也是因為不在情緒中了,不在過往的記憶中了。
但,如果寫,是為了送出更多的祝福,就需要描述當時的痛。
如同故事般。
活在故事中,就會有戲劇般的淚與笑。
小說,總是高潮迭起才會引人入勝的。
但真實的人生,療癒後,有著深深的寧靜與平凡中的幸福。
也許那也可以是另一種書寫。
照片的標記是:「我愛的三個男孩,分別是四十幾多歲、十歲、四歲!」。照片中的人就是老公跟我的兩個兒子。
而這句話之後,我突然想到,我愛的男人,應該還有一個,那就是我的父親。
但說是應該,就隱含著背後交織的複雜情感。
然後半夜,我就夢見了父親。
確切的夢境,記不太得。但在一個特殊的象徵後,我夢見父親返家,實際上,好似也沒有真正看到他,只是夢中意識到他要回家,開始翻騰許多的情緒。
這是一個跟情緒有關的夢。
如果用療心卡,我會選出六張牌來說:「恐懼」、「冷漠」、「失落」跟「療癒」、「放下」、「愛」。
父親過世,也有十多年了。
父親的死因,是猝死。當時他在精神科住院治療中。
父親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,發病。從憂鬱症到燥鬱症,一路就在醫院、療養院、家裡來來去去。
於是,國中以後,我對父親的印象,是一個病人,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家人。
年輕的時候,對父親患病的狀態,是害怕跟悲傷的。
害怕他會做出奇怪的事情,無論是憂鬱時的自殘或是燥症時的自大。
深深的悲傷,是來自看到自己心中的倚靠,被疾病折磨到失去了生命的光彩。
所以,那樣的痛到最後,像是為了不再心碎,就穿起了冷漠的盔甲。
我必須保持一個距離,甚至不把他當作我的父親,才能夠,較安穩地靠近或活下去。
生命終會找到出路,當時的我在社工系的助人學習與信仰的支持下,一步一步,踏上自己的療癒之路。
這條路走了十多年,甚至結婚後,繼續在家族排列的學習中,一點一滴放下原生家庭的痛與傷。
現在的我,開展著獨特的助人工作,結了婚,生了三個孩子,可以感受好深好深的愛,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感謝。
常常,很想書寫這些過往的歷程,這是我熱愛心靈成長的起因,也正因為自己痛過,療癒過,真的相信也經驗到:人可以改變,痛苦可以化為祝福。所以,好想分享這麼多的可能跟好方法。
但,也因為跟自己的家人有關,還在世的如何看待這看似醜陋難堪的疤痕,便遲疑著。
且,一件事總是帶動著另一件事。十幾年的歲月,當時的自已與現在的自己,有那麼多的改變,如何一一說得明白。
不過,我相信,會有適當的時刻,會有適合的文字。
後記:
書寫著,感覺自己心輪的痛。
但這個痛跟當時,跟過去許多歷程都有所不同。
那是曾經存在,如今已經癒合的傷口。
像是看一部電影,傷痛處會自然地流淚,卻不是受害者的投射。
有一個很有趣的狀態是,寫不出來,也是因為不在情緒中了,不在過往的記憶中了。
但,如果寫,是為了送出更多的祝福,就需要描述當時的痛。
如同故事般。
活在故事中,就會有戲劇般的淚與笑。
小說,總是高潮迭起才會引人入勝的。
但真實的人生,療癒後,有著深深的寧靜與平凡中的幸福。
也許那也可以是另一種書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