詠詩老師的好心晴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詠詩老師簡介
    • 詠詩老師簡介
    • 課程邀約
    • 個別會談
    • 心靈牌卡一對一線上督導
    • 牌卡協會認證陪談師與師資
  • 專業課程
    • 療心卡陪談師認證培訓
    • 療心卡諮詢師認證培訓
    • 療心卡師資認證培訓
    • Fun心卡團體引導師認證培訓
    • 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訓練
    • 日本和諧粉彩準指導師認證
    • 和諧粉彩正指導師認證
    • 心靈牌卡示範督導與療癒工作坊
    • 塔羅創意無限工作坊
    • 療心卡親子溝通引導師認證
    • 療心卡銀髮樂活引導師認證
    • 療心卡生涯探索引導師認證
    • 知心卡工作坊
    • 心靈拼貼工作坊
  • 滋養課程
    • 和諧粉彩手繪課
    • 好女人蹺家趣
    • 給媽媽的療心溝通課
  • 牌卡購買
    • 牌卡訂購
  • 線上抽牌
    • 療心卡1線上抽牌
    • 療心卡2線上抽牌
    • Fun心卡線上抽牌
    • Fun心福卡線上抽牌
    • 人際溝通姿態卡線上抽牌
  • 精選文章
    • 心靈牌卡遊藝趣

孩子教我的一課:當下與身體在一起

11/18/2014

1 評論

 
才剛寫完前一篇文章,上午,四歲多的小兒子要我陪他到床上睡覺。
我知道,他不是真的想入睡。
所以我們就在床上偎著靠著。
他突然說了一句:媽媽,你好好笑喔!
我其實還處在想要辦公的狀態,聽到這句話,有些不舒服。也因為小兒子鬧脾氣的時候會說:媽媽,壞壞,或臭媽媽之類的話。
所以,我跟他說:耳朵聽到不好聽的話會痛痛。聽到好聽的話就很舒服。
我看他不是很懂,又接著想說:就像你吃東西,吃到好吃的會很開心。吃到不好吃的就不喜歡一樣。
但這些話都沒有說出口,小兒子突然一直笑。就是孩子那種很自然很天真很開心的笑。
每次我要開口,他就繼續笑。還一邊說:媽媽,你好好笑!
我還跟他說:要說有趣,不是好笑。
總之,他笑了好久好久。
而聽著他那麼爽朗的笑聲,我卻發現,自己跟不上。
我可以感覺那像是從臍輪發出的歡樂,而我還停留在腦袋,停留在我想要教導他對錯的想法中。
我還發現,為何對於他說自己好好笑會有點不高興,因為我已經對於「你好好笑」這個字句有了負面的評價。

如同我無法在當下跟他一起歡笑,「好好笑」失去了中性的意味或核心的質地。

四歲多的孩子,教了我一課。
顯示出成人的我們大部份可能停留在想法,也就是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時候,多半是透過思考。
除非身體不舒服,才會注意到身體的訊息。
除非心裡難過痛了,才會留意情緒的聲音。
但思考,其實容易有很多的是非對錯,應該不應該,以及社會或他人的評價,主流的喜好等等。

不過,也並不是說,思考不對。
例如:我正利用自我覺察,好像是有另一個旁觀者在省思這段歷程,並加以記錄。
而我再次看見,跟小兒子比起來,他對於語言沒有過多的評價,他可以很開心,甚至很莫名地一直笑著,從身體的深處,真心地歡樂。
我呢?
他的一句話觸動了我的情緒,情緒背後是對這句話不認同的評價。
此外,我還擔負了母親教導的責任,希望他可以學習說好聽的話。
也許對他來說,這只是好玩的舉動,就是覺得媽媽好好笑喔!
他不會想到這樣說的對錯好壞。
之後更順著身體的感受,好開心地笑著。

寫到這,我也突然覺得,這麼認真的自己,真的好好笑!
1 評論

最終要面對的就是心

11/18/2014

0 評論

 
延續上一篇文章,說得更具體的話,應該是:最終要面對的是自己的心。
為何是心呢?
心又是指什麼呢?
先分享一則親身的體驗。
許久前帶領一群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,課程名稱是:心靈偵探趣。
所以第一次碰面,我問他們:知不知道我們要上什麼課?什麼是心靈啊?
有孩子說:不是心臟的心。
我心想,有概念喔!接著問:那是指什麼心呢?你的這個心在哪裡?
有些孩子回答:在胸口中央。
有孩子指著自己的腦袋。
還有一個孩子說:我的心不在這裡,在教室外面。
所以,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其實已經了解,有一個不是生理心臟的心。
有另一顆心,這顆心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感覺。
這顆心可能代表我們的想法念頭。
這顆心也許顯示出我們的渴望。

姑且不以生理大腦的角度來詮釋,這是另一門專業。
但我想說的是,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,有別於外在世界,有別於看得到的自己的外表,還有一個內在世界。
也許是透過我們的感覺、情緒,也許是我們的認知想法,也許是我們不自覺的身體動作,也許是那些知道怎麼做,卻又會有另一種行為出現的背後機制。
假設,就稱她是,心吧!

我們最終要面對的,就是這顆心。
為何內在是重要的呢?
除了每個人的獨特性之外,是心,左右著每個人的選擇。而選擇決定了不同人的生活。
因為內在是重要的,所以才會有許多勵志偉人,即便在艱困的外在環境下,依舊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。
若非如此,那麼所有看來遇到意外悲慘的遭遇者,就無法脫困。
但,身為人,因為這麼特別的內在機制,我們可以選擇,可以改變。
可以選擇看待世界或問題的角度態度,可以選擇不一樣的因應行為,可以讓痛苦化為祝福。

但要經歷這樣的轉化,就要回到是否認識自己,是否懂得自己的心。
看一看孩子的成長,他們的外表會隨著歲月而茁壯,但內在的心是否也逐漸成熟呢?
什麼時候,我們脫離了自己的心?離內在的自己越來越遠?
也許是外在環境的打擊,也許是照顧者的不當對待,有可能,我們的心,停留在某一個時刻,不再成長。
我們受傷了,嚇壞了,不想去面對心裡的苦,可能當時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。
所以,心,像是被凍結般,或隱藏著,壓抑著。
但外在的我們,不可避免地,一天一天長大。
差別就是,孩子跟成人,如何看待自己的心?
也許孩子比較容易身心一致。他們順隨著身體的本能,心的觸動,或哭或笑,或醒或睡。
而一般的成人,則像是穿著多重的盔甲般,忽略身體跟心的訊息。

有趣的是,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,這層盔甲勢必會受到動搖,所以看起來像是遇到問題,看起來像是別人有問題。其實都是因為這些衝突刺激到我們封閉的心。
所以,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,邀請我們,願不願意,認識自己的心。
這些外在的事件,身邊看似有問題的人,都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們還沒療癒跟成長的自己。

因而,最終要面對的,還是自己的心!
0 評論

最終要面對的都是自己

11/17/2014

0 評論

 
稍晚,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地寫了這一段:
曾經也想過,界定自己的位置,例如以親子,婚姻或兩性為題,總是大家有興趣的。
或者以生涯或工作,金錢為方向,也是另一條脈絡。
但對我來說,這些外在的分類到最後要面對的,都是自己。
自己能否覺察,願意改變,時時刻刻地行走在自我蛻變成長的旅程。

確實走過自己前半生的療癒之路,無論是自己的特質,或是喜歡的療癒之道,最終,都是回歸到自己身上。
意思是,也許一開始我們總是容易向外看,看環境,看原生家庭,看遇到挫折的人際關係。
看待的方式也比較容易傾向,如果對方可以改變,如果我以前不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,如果外在條件不是這麼糟糕⋯⋯。
也就是容易用受害者的觀點來看。
或者換個角度會這麼說,是我老公的問題,我小孩有問題,我是多麼辛苦為了別人⋯⋯,宛如自己是拯救者。
但犧牲太久,討好太多,又會不自覺地開始指責,像是一個加害者。
但無論是哪一種模式,注意的焦點都在別人身上。或者說,想改變的都是別人或外在環境。

再以另一種面向來說明,當我在帶領家長成長團體時,雖然成員的角色都是父母,但除了談親職的任務,親子的關係,我更喜歡先來看待每一位父母在卸下這個角色前的自己。
因為我們不是只有當父親或母親,我們可能同時還是上司或下屬,是女兒或兒子,是太太或丈夫,是媳婦或婆婆,我們其實還背負了很多的身份。
但這麼多的身份底層,最核心的就是自己。
是自己在應對這些人際關係,應對外在的環境,應對突然的意外。

當然,這些角色身份,其實也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。
藉由這些外在的規則,我們比較清楚要怎麼做。
但也往往因為應該怎麼做跟自己真正想做的無法平衡,看似矛盾衝突,而帶來身心的疲憊。
只是,什麼是真正的自己?
如果最終要面對的是自己,那又是一個怎麼樣的自己?我如何認識?如何確定?

回想一下,上一次獨處的時候,是在什麼樣的情境?
你喜歡獨處嗎?你敢獨處嗎?獨處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?
如果很難為自己保留一個安靜的時空,可能也很難去認識真正的自己。
因為看來,現代人獨處的時光並不多,總是有無數的場合,人際的互動,或者即便不是跟人,也是跟3C產品。
而這些外在的接觸,常常會讓人忘記,自己是誰。而只是努力地去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媽媽,好爸爸,乖女兒,乖兒子,上進的下屬,成功的老闆⋯⋯。

也許就像面具吧!
其實,選擇什麼樣的面具也顯示出自己看重什麼,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而認識自己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,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只有自己知道,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路。
只有自己承受那些生命的苦,只有自己可以療癒成長而找到生命的出路。
所以,人際關係的受苦,最終還是要回來面對自己。
究竟是什麼讓自己生氣或悲傷?即便是對方做了什麼,又為何自己會深受影響?
且因為看見了,明白了,才比較容易從自己調整。
(也許如何改變別人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,這樣的主題會吸引更多人,但我猜,能夠成功,恐怕是彼此在玩心理遊戲,無法持久,也不真實。而真相是,我們能改變的就是自己。也許很難,但真的有方法。)

而也許一開始,從確定自己不是什麼。
再來,慢慢懂得,自己是什麼。
然後又發現,自己可以是什麼,也可以不是什麼。
如同先把自己成為固體,所以不斷地塑形。
但漸漸地,越懂人事,成長的方向卻是液體,我可以是這樣,也可能是那樣。
我比我所知道的更多。

當我的內在安穩了,我明白傷與不傷都在自己,愛與不愛都由自己。
那麼,看待外在的「問題」也就不同了。
是我不喜歡他對待我的方式,所以我可以選擇放下執著或紓解情緒。
是我不知道如何選擇,所以我可以決定是否要踏出第一步。
我雖不能改變過去,卻能改變過去影響我現在跟未來的方式。
我負起了自己的責任。

光,從內在透出。
無數的生命,無比閃亮。

0 評論

從我的自卑談起

9/8/2014

2 評論

 
走過自己的生命歷程,同時在助人的工作中,我真的深深覺得,自我價值的高低意味著對自己的評價好壞,牽動著對自己的看法與感受,更影響著自己是否值得擁有幸福,是否會追求快樂成功的關鍵之一。
但我如何評價我的價值高低呢?
從發展的歷程來看,最初的評價都是來自他人,來自外在。
也就是最初是來自家庭,之後通常是學校,再來會是工作場域的人與事。

我想分享我這幾天去上催眠課的觸動。
這工作坊是由Dr. Stephen Gilligan主持,難得國外大師來台,自然有各路菁英參加,其中也不乏我認識的老師級人物。
在課程的進行中,我其實會冒出「自卑」的感受,而這樣的感覺在相似的過去經驗裡,其實是出現在我的高中階段。

當時,我考上了一女中。
雖然在國中時期,也是班上前十名,但會考上一女中,也有一些意外。
記得當年數學居然考滿分,這件事可讓我的導師還特別打電話到家裡致意。因為我的數學實在不怎麼樣。
不過,應該是說,數理能力不是我的優勢。即便再怎麼努力搏感情,其親近的程度實在不像我在文史方面游刃有餘。
所以,念了高中,早就決定要讀社會組。
但,在國中可以是名列前茅,到了一女中,每一位同學都是精英,都是那種幾乎每一科都可以獲得高分的聰明人。
而自己也很努力,卻有一種很難達到的挫折感。
當然,這是一種比較。說不定我在後幾志願的學校,考試的排名就可以向前邁進。
但,當時,在學校,因為成績,其實是覺得自己不如人的。
如果分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自我價值,那,我大抵覺得自己是不太高的。

但另一個更深的層面,其實是家庭的影響。
可以說,我是沒錢補習的。家人也無法支持我的學校生活。
反觀其他同學,家庭狀況好的應當是多數,也就是透過家庭的栽培,之後都有機會出國念書。
這又是我更深的自卑來源:父母離婚,父親又是精神病患,我家其實是中低收入戶。
以一般人的評價來看,分數一定不高。
當然,當時,沒幾個人知道。所以,這評價並非是實際得來,卻是我學習觀察,以社會的評價得到的。

而這樣的自卑,會有甚麼樣的影響呢?
除了對自己本身評價不高,也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。不是保持距離,就是容易討好。
更深的是,覺得自己不會幸福。
這些比較是內在情感面的影響,也確實跟家庭比較有關。
但,我也看到,學校教育如何用分數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及相信自己是否會成功。
剛好因為在一女中,加深了學習的挫折感。因為好像怎麼努力都很難超越其他更聰明的人啊!
但,這不就是台灣教育的弊端嗎?不也就變成是有能力的家庭會給孩子上才藝班,或各種補習班的原因嗎?
因為,分數成績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考上好大學。
好大學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有好工作。
好工作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有成功幸福的人生。

以學校教育來說,如果一個學生沒辦法每一科都很優秀,難道就沒有價值?就沒辦法找到自己的舞台嗎?
因為我真的覺得,要考上第一志願,大抵就是要每一個學科都要很厲害的人。但其實,就是IQ很高的人。但IQ很高的人,不見得會畫畫,會音樂,當然如果家裡有能力栽培,是可以有這方面的能力。我想說的是,天生的能力。
如果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家庭,暫且先不論靈魂藍圖那一套,那麼,台灣的教育有沒有辦法突破家庭的限制,卻讓每個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賦,發揮自己的優勢?
或至少,不要抹滅每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。
或至少,每一個孩子的自我價值不會只是來自他的成績高低。


後來,我大學算是沒考好,以班上的程度來說啦!
但,十多年之後,我自認,現在的自己是幸福,也是成功的,或至少邁向自己想要的成功。
但,這一切,如果不是經過心靈的療癒成長,是很難有如今,很喜歡自己,覺得自己還不錯的我。

即便如此,過往的自卑還是會在某些時候出現呢!
例如,這樣的課程。
但也因為在這樣的課程,我可以轉化,可以再度療癒我的自卑。
我知道自己跟以前已經不一樣了!
我知道即便相較之下,還是有很多看起來比我更厲害的同學,但我也有自己很特別很棒的地方。
我知道我會犯錯,我不夠完美,但,就像所有人一樣。
重要的是,我找到自己的天賦,發現活出生命的秘訣。





2 評論

2008舊作:身為母親的空間

5/8/2014

0 評論

 
图片
這個主題在心中醞釀許久,這份渴望,也是成為母親之後,最常出現的期待。 
於是我想到,女作家維吉尼亞˙吳爾芙(Virginia Woolf,1882-1941)所說的一段名言:「女性若是想要寫作,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。」 
姑且讓我改造為:「女人若是想要勝任母職,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空間。」 

我覺得,身為母親、養育兒女這樣的人生大事,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就是:隨時都是第一次的經驗。即便有第二個小孩,也是。 
因為無論書上怎麼寫、媽媽婆婆姑姑阿姨如何說、專家又怎麼建議,唯有自己親身經驗,才明白箇中的滋味。 
懷孕的身體變化、生產的痛、產後的憂鬱、孩子半夜的啼哭、突然的生病、該吃什麼副食品、該找哪家幼稚園、要不要上安親班……,光是孩子本身每個階段該注意的重點、面臨的任務與挑戰,就是一門天大的學問與藝術。 
特別在剛開始的頭幾年,孩子還不懂得照顧自己,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與付出,但相對地,也是一個女人剛成為母親,還在適應學習這個嶄新的角色,與,不知道還有沒有心力去調適自己的其他面向時。
 

而這個適應的過程順遂與否,又有許許多多影響的因素。 
以社會工作的名言:「人在情境中。」及系統、資源的觀點來說明吧! 
母親本身當然是重要的一環,包括個人內在的:對身為母親的價值觀、期待、情緒、身體的變化等,以及個人生命歷程的:要全職帶小孩還是做一名職業婦女?要如何兼顧多重的角色? 
以母親為中心,向外發展連結的還包括:跟另一半的關係、爸爸在育兒一事的投入多寡、對母職的支持程度。 
孩子的身心狀況也是。孩子好不好帶?有沒有特殊的身心疾病? 
親情的資源:有親人可以幫忙嗎?或者教養問題會成為家人之間的衝突? 
朋友的資源:身旁有已經是母親的朋友嗎?或有可以聊聊女人心事的伙伴嗎? 
再向外擴展:社區有什麼可以協助教養的資源?甚至社會、政府的政策是否支持呢? 


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。 
婚後離開職場,本想休息一陣子,女兒就來報到了。懷孕的過程十分順利,也帶著期待欣喜的心情迎接新生命。 
但當一個只會嚎啕大哭的女娃出現在白天只有我一個人的家中時,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挑戰。 
除了老公,親人的協助有限。而老公甚至有半年都在外受訓,假日才回家。同年的朋友群當中,我還算是第一個當媽的,所以沒有可以吐苦水又真的聽得懂妳的心聲的對象。想要出門,也找不到適合小baby玩耍的地方。 
所以,我選擇外出工作。當時對我來說,工作反倒是我喘息的空間。 
但兒子又意外地到來。懷孕過程並不順利,兒子的身體狀況也較令人憂心。一個人在家帶兩個相差一歲半的小孩,簡直是不堪回首的經驗,就一個女人的身心立場來說。 
再度外出工作,薪水全給了褓姆。這次的工作壓力較大,真正體會蠟燭兩頭燒的困境。 
故事當然繼續發展下去。 


我覺得,身為母親,需要面臨很多的抉擇。 
最大的拉扯就是自己與他人,他人首要的當然是指孩子,但也別忘了另一半的存在。 
要以孩子的需求為重?還是自己的規劃為主? 
特別對成為母親頗有責任感的女性來說,很容易以家庭、孩子、先生為重,不知不覺忽略自己的需要。 
真不知是天性使然還是後天的角色期待,當背離母親的崗位,想要找回自己的樣貌時,不免產生罪惡感。 
諸如要不要餵母奶、可不可以放自己一天假只為了出去玩,甚至是要不要辭掉工作專心帶小孩,都在自己與孩子之間,選擇。 


如果說,每一個願意生孩子的女性,都期許自己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。我總覺得,不只需要個人的努力,還需要更多的資源,更多可以讓女性有心力、有空間擔任母職的資源。 

為何說:「女人若是想要勝任母職,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空間。」 
那些錢並非是外出工作的酬勞,如果薪水只是拿來付褓姆費。那些錢意味著:不需要為了養兒育女的經濟問題煩惱,不需要一定要雙薪家庭才足夠支付孩子的教育費。那些錢也可能代表讓母親可以發展自己生涯規劃、實現夢想的支持。 
自己的空間則是一個可以讓身心放鬆、與自己獨處的空間,一個可以在教養責任下稍微喘息的時段,一個可以只做自己的場域。 
這樣的支持,能讓一個女性補充活力、滋養心靈、寵愛靈魂,才有更多的心力學習成為一名母親。


因為重要的是:沒有快樂的母親,如何教養健康的兒女?!

0 評論

當更深的自己被看見

4/28/2014

1 評論

 
終於開始書寫跟父親相關的文章後,可以感覺到太陽神經叢(胃部)的緊張。
就像秘密被看見,平日不會輕易說出口的重要事件被揭開。
那緊張是一種害怕,害怕什麼呢?
害怕別人知道後的反應。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。
害怕自己會不會被喜歡?被接納?還是會被貼上標籤?

但另一個自己知道,那是年輕時的害怕
1 評論

父親,夢,過往的情緒

4/27/2014

0 評論

 
图片
是在放上照片還是做了夢之後,才意識到這件事呢?
照片的標記是:「我愛的三個男孩,分別是四十幾多歲、十歲、四歲!」。照片中的人就是老公跟我的兩個兒子。
而這句話之後,我突然想到,我愛的男人,應該還有一個,那就是我的父親。
但說是應該,就隱含著背後交織的複雜情感。

然後半夜,我就夢見了父親。
確切的夢境,記不太得。但在一個特殊的象徵後,我夢見父親返家,實際上,好似也沒有真正看到他,只是夢中意識到他要回家,開始翻騰許多的情緒。
這是一個跟情緒有關的夢。
如果用療心卡,我會選出六張牌來說:「恐懼」、「冷漠」、「失落」跟「療癒」、「放下」、「愛」。


父親過世,也有十多年了。
父親的死因,是猝死。當時他在精神科住院治療中。
父親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,發病。從憂鬱症到燥鬱症,一路就在醫院、療養院、家裡來來去去。
於是,國中以後,我對父親的印象,是一個病人,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家人。

年輕的時候,對父親患病的狀態,是害怕跟悲傷的。
害怕他會做出奇怪的事情,無論是憂鬱時的自殘或是燥症時的自大。
深深的悲傷,是來自看到自己心中的倚靠,被疾病折磨到失去了生命的光彩。

所以,那樣的痛到最後,像是為了不再心碎,就穿起了冷漠的盔甲。
我必須保持一個距離,甚至不把他當作我的父親,才能夠,較安穩地靠近或活下去。

生命終會找到出路,當時的我在社工系的助人學習與信仰的支持下,一步一步,踏上自己的療癒之路。
這條路走了十多年,甚至結婚後,繼續在家族排列的學習中,一點一滴放下原生家庭的痛與傷。

現在的我,開展著獨特的助人工作,結了婚,生了三個孩子,可以感受好深好深的愛,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感謝。

常常,很想書寫這些過往的歷程,這是我熱愛心靈成長的起因,也正因為自己痛過,療癒過,真的相信也經驗到:人可以改變,痛苦可以化為祝福。所以,好想分享這麼多的可能跟好方法。
但,也因為跟自己的家人有關,還在世的如何看待這看似醜陋難堪的疤痕,便遲疑著。
且,一件事總是帶動著另一件事。十幾年的歲月,當時的自已與現在的自己,有那麼多的改變,如何一一說得明白。

不過,我相信,會有適當的時刻,會有適合的文字。



後記:
書寫著,感覺自己心輪的痛。
但這個痛跟當時,跟過去許多歷程都有所不同。
那是曾經存在,如今已經癒合的傷口。
像是看一部電影,傷痛處會自然地流淚,卻不是受害者的投射。

有一個很有趣的狀態是,寫不出來,也是因為不在情緒中了,不在過往的記憶中了。
但,如果寫,是為了送出更多的祝福,就需要描述當時的痛。
如同故事般。

活在故事中,就會有戲劇般的淚與笑。
小說,總是高潮迭起才會引人入勝的。
但真實的人生,療癒後,有著深深的寧靜與平凡中的幸福。
也許那也可以是另一種書寫。


0 評論

    自然結果

    像是新的開始,又像是一路走來的結晶。

    當下足跡

    十一月 2014
    九月 2014
    五月 2014
    四月 2014

    心靈地圖

    全部
    女人私語
    心靈隨想
    生命書寫

    RSS 訂閱

    自我成長。關係療癒。原創工具。詠詩老師的好心晴


Hours

M-F:
​9am - 6pm

Telephone

0989-269-323

Email

shinehearthome@gmail.com

付款帳號

合作金庫銀行 古亭分行 (銀行代號:006)  
戶名:好心晴工坊 
帳號:5872-717-3010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