稍晚,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地寫了這一段:
曾經也想過,界定自己的位置,例如以親子,婚姻或兩性為題,總是大家有興趣的。
或者以生涯或工作,金錢為方向,也是另一條脈絡。
但對我來說,這些外在的分類到最後要面對的,都是自己。
自己能否覺察,願意改變,時時刻刻地行走在自我蛻變成長的旅程。
確實走過自己前半生的療癒之路,無論是自己的特質,或是喜歡的療癒之道,最終,都是回歸到自己身上。
意思是,也許一開始我們總是容易向外看,看環境,看原生家庭,看遇到挫折的人際關係。
看待的方式也比較容易傾向,如果對方可以改變,如果我以前不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,如果外在條件不是這麼糟糕⋯⋯。
也就是容易用受害者的觀點來看。
或者換個角度會這麼說,是我老公的問題,我小孩有問題,我是多麼辛苦為了別人⋯⋯,宛如自己是拯救者。
但犧牲太久,討好太多,又會不自覺地開始指責,像是一個加害者。
但無論是哪一種模式,注意的焦點都在別人身上。或者說,想改變的都是別人或外在環境。
再以另一種面向來說明,當我在帶領家長成長團體時,雖然成員的角色都是父母,但除了談親職的任務,親子的關係,我更喜歡先來看待每一位父母在卸下這個角色前的自己。
因為我們不是只有當父親或母親,我們可能同時還是上司或下屬,是女兒或兒子,是太太或丈夫,是媳婦或婆婆,我們其實還背負了很多的身份。
但這麼多的身份底層,最核心的就是自己。
是自己在應對這些人際關係,應對外在的環境,應對突然的意外。
當然,這些角色身份,其實也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。
藉由這些外在的規則,我們比較清楚要怎麼做。
但也往往因為應該怎麼做跟自己真正想做的無法平衡,看似矛盾衝突,而帶來身心的疲憊。
只是,什麼是真正的自己?
如果最終要面對的是自己,那又是一個怎麼樣的自己?我如何認識?如何確定?
回想一下,上一次獨處的時候,是在什麼樣的情境?
你喜歡獨處嗎?你敢獨處嗎?獨處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?
如果很難為自己保留一個安靜的時空,可能也很難去認識真正的自己。
因為看來,現代人獨處的時光並不多,總是有無數的場合,人際的互動,或者即便不是跟人,也是跟3C產品。
而這些外在的接觸,常常會讓人忘記,自己是誰。而只是努力地去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媽媽,好爸爸,乖女兒,乖兒子,上進的下屬,成功的老闆⋯⋯。
也許就像面具吧!
其實,選擇什麼樣的面具也顯示出自己看重什麼,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而認識自己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,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只有自己知道,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路。
只有自己承受那些生命的苦,只有自己可以療癒成長而找到生命的出路。
所以,人際關係的受苦,最終還是要回來面對自己。
究竟是什麼讓自己生氣或悲傷?即便是對方做了什麼,又為何自己會深受影響?
且因為看見了,明白了,才比較容易從自己調整。
(也許如何改變別人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,這樣的主題會吸引更多人,但我猜,能夠成功,恐怕是彼此在玩心理遊戲,無法持久,也不真實。而真相是,我們能改變的就是自己。也許很難,但真的有方法。)
而也許一開始,從確定自己不是什麼。
再來,慢慢懂得,自己是什麼。
然後又發現,自己可以是什麼,也可以不是什麼。
如同先把自己成為固體,所以不斷地塑形。
但漸漸地,越懂人事,成長的方向卻是液體,我可以是這樣,也可能是那樣。
我比我所知道的更多。
當我的內在安穩了,我明白傷與不傷都在自己,愛與不愛都由自己。
那麼,看待外在的「問題」也就不同了。
是我不喜歡他對待我的方式,所以我可以選擇放下執著或紓解情緒。
是我不知道如何選擇,所以我可以決定是否要踏出第一步。
我雖不能改變過去,卻能改變過去影響我現在跟未來的方式。
我負起了自己的責任。
光,從內在透出。
無數的生命,無比閃亮。
曾經也想過,界定自己的位置,例如以親子,婚姻或兩性為題,總是大家有興趣的。
或者以生涯或工作,金錢為方向,也是另一條脈絡。
但對我來說,這些外在的分類到最後要面對的,都是自己。
自己能否覺察,願意改變,時時刻刻地行走在自我蛻變成長的旅程。
確實走過自己前半生的療癒之路,無論是自己的特質,或是喜歡的療癒之道,最終,都是回歸到自己身上。
意思是,也許一開始我們總是容易向外看,看環境,看原生家庭,看遇到挫折的人際關係。
看待的方式也比較容易傾向,如果對方可以改變,如果我以前不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,如果外在條件不是這麼糟糕⋯⋯。
也就是容易用受害者的觀點來看。
或者換個角度會這麼說,是我老公的問題,我小孩有問題,我是多麼辛苦為了別人⋯⋯,宛如自己是拯救者。
但犧牲太久,討好太多,又會不自覺地開始指責,像是一個加害者。
但無論是哪一種模式,注意的焦點都在別人身上。或者說,想改變的都是別人或外在環境。
再以另一種面向來說明,當我在帶領家長成長團體時,雖然成員的角色都是父母,但除了談親職的任務,親子的關係,我更喜歡先來看待每一位父母在卸下這個角色前的自己。
因為我們不是只有當父親或母親,我們可能同時還是上司或下屬,是女兒或兒子,是太太或丈夫,是媳婦或婆婆,我們其實還背負了很多的身份。
但這麼多的身份底層,最核心的就是自己。
是自己在應對這些人際關係,應對外在的環境,應對突然的意外。
當然,這些角色身份,其實也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。
藉由這些外在的規則,我們比較清楚要怎麼做。
但也往往因為應該怎麼做跟自己真正想做的無法平衡,看似矛盾衝突,而帶來身心的疲憊。
只是,什麼是真正的自己?
如果最終要面對的是自己,那又是一個怎麼樣的自己?我如何認識?如何確定?
回想一下,上一次獨處的時候,是在什麼樣的情境?
你喜歡獨處嗎?你敢獨處嗎?獨處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?
如果很難為自己保留一個安靜的時空,可能也很難去認識真正的自己。
因為看來,現代人獨處的時光並不多,總是有無數的場合,人際的互動,或者即便不是跟人,也是跟3C產品。
而這些外在的接觸,常常會讓人忘記,自己是誰。而只是努力地去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媽媽,好爸爸,乖女兒,乖兒子,上進的下屬,成功的老闆⋯⋯。
也許就像面具吧!
其實,選擇什麼樣的面具也顯示出自己看重什麼,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而認識自己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,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只有自己知道,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路。
只有自己承受那些生命的苦,只有自己可以療癒成長而找到生命的出路。
所以,人際關係的受苦,最終還是要回來面對自己。
究竟是什麼讓自己生氣或悲傷?即便是對方做了什麼,又為何自己會深受影響?
且因為看見了,明白了,才比較容易從自己調整。
(也許如何改變別人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,這樣的主題會吸引更多人,但我猜,能夠成功,恐怕是彼此在玩心理遊戲,無法持久,也不真實。而真相是,我們能改變的就是自己。也許很難,但真的有方法。)
而也許一開始,從確定自己不是什麼。
再來,慢慢懂得,自己是什麼。
然後又發現,自己可以是什麼,也可以不是什麼。
如同先把自己成為固體,所以不斷地塑形。
但漸漸地,越懂人事,成長的方向卻是液體,我可以是這樣,也可能是那樣。
我比我所知道的更多。
當我的內在安穩了,我明白傷與不傷都在自己,愛與不愛都由自己。
那麼,看待外在的「問題」也就不同了。
是我不喜歡他對待我的方式,所以我可以選擇放下執著或紓解情緒。
是我不知道如何選擇,所以我可以決定是否要踏出第一步。
我雖不能改變過去,卻能改變過去影響我現在跟未來的方式。
我負起了自己的責任。
光,從內在透出。
無數的生命,無比閃亮。